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銅器銘文選讀
Bronze Inscription︰selected Readings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徐富昌 
課號
CHIN2218 
課程識別碼
101 506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5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基本資訊
(一)課程名稱:銅器銘文選讀
(二)學分數:2/2;一學期
(三)授課老師:中文系 徐富昌(davidhsu@ntu.edu.tw)
(四)授課對象:中文系二、三、四年級
(五)上課時間及地點:週三12節 普205
(六)上課教材:自編講義,每週三印發,上課以投影呈現。
(七)成績評量:期中考40%,期末考40%,作業、平時考及出席考核20%。
(八)課程大綱及進度:(學期中可能調整進度及上課內容)

二、課 程 大 綱
本課程所謂「銅器銘文選讀」,亦稱「青銅器銘文選讀」或「金文選讀」。金文又稱青銅器銘文、鐘鼎文、鐘鼎款識,是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。《說文》:「金,五色金也,黃為之長。」又曰:「銅,赤金也。」古人把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都稱為金。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,亦簡稱金。《周禮•考工記》:「凡攻木之工七,攻金之工六………」、「金有六齊(劑):六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鐘、鼎之齊(劑);五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斧、斤之齊(劑)……」所說的金,都指青銅。青銅禮器中的鐘和鼎是貴族常用的重器,故以鐘鼎為青銅器的代稱。「款識」的款謂凹字,識謂凸字,指刻或鑄的文字。
中國青銅製造有相當悠久的歷史。大約在距今5000~4000年的甘肅東部馬家窯、齊家文化遺址以及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山東的龍山文化遺址、墓葬中,已發現有紅銅和青銅製造的刀、斧、錐、鑿等農具。在相當於夏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、墓葬中,已發現有青銅刀、戚、鏃、魚鉤等,甚至已有青銅容器爵。商代以後,青銅器鑄造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。在鄭州二里崗商代前期遺址中,已發現種類繁多的青銅禮器,如鼎、甗、簋、盉、罍、尊等。商代後期(約前14~前13世紀)都城安陽青銅器製造已達到其鼎盛期,種類繁多,形體高大,花紋繁縟。
青銅器上出現銘文,大約始於商代中期。此時銘文字數很少,多為族氏名、被祭祀的父祖名,或作器者私名。商代後期,始出現較長的記事銘文,如戍嗣子鼎有30字,四祀(88b1)其卣有44字。這些銘文反映了商人對上帝、祖先的祭祀,上對下的賞賜,商王對方國的征伐,對臣下的宴享等等,是研究殷商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。商代金文字體多作首尾尖、中間粗的波磔體,雄渾有力,峻拔恣肆,比之甲骨文更顯得大氣磅礡。
西周金文在商代金文的基礎上有顯著的發展與進步。西周金文長銘較前大為增加,如大盂鼎291字,史墻盤184字,散氏盤375字,毛公鼎497字。商代的主要文字資料是甲骨文,金文居於次要地位。西周金文則是其時文字資料的主流,內容宏富,記載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,反映了西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、外交等方面。甚具歷史、文化之研究價值。西周金文字體初期承商代遺風,多波磔,利簋、作冊令方彝就是典型的代表,其風格偉岸,筆畫粗重。西周中期以後,金文筆畫粗細若一,排列整齊,布局合理,字之大小隨意,風格漸趨多元。史墻盤之秀美,曶鼎之凝重,㝬簋之恣肆,散氏盤之渾厚,毛公鼎之莊重,皆各領風騷。實皆為優美之書法作品,多為近、當代人臨摹的範本。西周金文中,很多篇章遣詞斟酌,謀篇合理。文學色彩極濃。史墻盤頌揚周之先王,多用四字句,以二百八十餘字敘述周王七代、微氏家族六代功德、事蹟,用字洗練,布局匠心獨運。
春秋時期,周王室逐漸沒落,勢同諸侯,而晉、齊、秦、楚等諸侯國則日益強大,其時重要銅器多為諸侯國所製作。春秋金文初多繼承西周晚期風格,稍後則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。
戰國時期,金文已漸衰微,其時流行「物勒工名」式的短銘,只在器上刻器物的監造者、工匠的名字,以及容量、重量等。就在這種風氣下,仍有中山王(86c6)鼎等長銘(469字),雖鳳毛麟角,但屬雍容典雅之銘辭。
漢代以降,金文更是每況愈下,加之從戰國後期起,隸書開始流行,以至漢代的一般讀書人對殷、周金文多已不能通讀。
本課程為本人首次開設,原擬以一學年為期,惟初次開設,先以一學期為度,故僅針對商代末期、西周早期、西周中期、西周晚期、春秋、戰國等時期,選取較具代表性之銘文,進行分析解讀,以期引領同學進入古文字研究領域。
本課程選銘文,大致如下:
商代末期:小臣邑斝、小臣尊、六祀(88b1)其卣(乍册(8870)卣)、四祀(88b1)其卣
西周早期:天亡簋(武王)、利簋(武王)、燕侯鼎(周早)、大盂鼎(康王)、宜侯夨簋(康王)、作冊令方彝(昭王)
西周中期:長甶盉(穆王)、班簋(穆王)、史墻盤(共王)、師永盂(共王)
西周晚期:宗周鐘(㝬鐘)(厲王)、多友鼎(厲王)、史頌鼎(共和)、毛公鼎(宣王)、不其簋(宣王)
春秋時期:秦公鐘(齊頃公)、國差(8b59)(齊頃公)、四環耳青銅蓋缶(欒書缶)(春秋•晉器)、越王勾踐青銅劍(春秋•越器)、越王者於青銅劍(春秋•越器)
戰國時期:中山王(86c6)方壺(中山國)、鄂君啟青銅節(戰國•楚器)、楚王飲肯鏄(戰國•楚器)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所謂「銅器銘文選讀」,亦稱「青銅器銘文選讀」或「金文選讀」。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教科書或參考書目

1.羅振玉:《三代吉金文存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3年。
2.王國維:《觀堂古金文考釋》五種,《金文文獻集成》第廿四冊,香港:明石文化,2004年。
3.容 庚:《商周彝器通考》,北京:哈佛燕京出版社,1941年。
4.于省吾:《商周金文錄遺》,北平:科學出版社,1957年。
5.郭沫若:《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》,上海:上海書店出版社,1999年。
6.嚴一萍:《金文總集》,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83年。
7.上海博物館編寫組:《殷周青銅器銘文選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6年。
8.中國靑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:《中國青銅器全集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3年。
9.中國社科院考古所:《殷周金文集成》修訂增補本,北京:北京中華局,2007年。
10.張亞初:《殷周金文集成引得》,北京:北京中華局,2001年。
11.中國社科院考古所:《殷周金文集成釋文》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,2001年。
12.馬承源:《中國青銅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。
13.王輝:《殷周金文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6年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4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3. 
平時表現 
20% 
含出席、作業、平時考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